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徽学:社会史专题

  • 明清徽州官府和社会力量对停丧不葬问题的管控与治理

    陈瑞;

    明清时期,各地程度不一地存在"停丧不葬"现象。在徽州府,因惑于风水、贫困无力、习俗束缚等,停丧不葬问题较为严重,对当地的社会风俗、民众心理、礼法秩序、社会经济秩序造成较大冲击。为遏制或消除停丧不葬问题的社会危害,徽州地方官府和社会力量积极致力于管控与治理停丧不葬问题。地方官府主要通过告示提醒警示、设立义冢、经济资助、教化等举措,宗族主要通过族规家法、设立义冢等方式,乡绅士大夫、商人以及普通民众主要通过设立义冢、经济资助、教化等途径,来应对停丧不葬问题。在地方官府和社会力量协同共治下,徽州境内的停丧不葬问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徽州停丧不葬这一长期形成的社会弊俗,始终无法根除。

    2019年05期 v.43;No.240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1 ]

哲学

  • 论老子的环境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陈发俊;

    从现代环境伦理学视角来看,老子思想中蕴含着系统的环境伦理思想。老子认为,万物同源于道,道生万物,并平等对待万物。万物平等、物我平等奠定了老子环境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对于事物的作用与价值的看法,老子认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其在环境伦理学语境中可以解读为宇宙万物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同样重要,这一点构成了老子环境伦理思想的价值论基础。此外,在对待自然万物时,老子主张"自然无为","不害"万物,这一观点体现出老子环境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在面临严重生态危机的当下,对老子环境伦理思想进行系统研究和推广,将有助于人们形成系统自然观,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也有助于人们突破只有工具价值才是价值的陈旧理念,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更能帮助人们改变对宇宙存在和生命意义的人类中心主义认知模式,推动人们形成善待自然、尊重他者生命的认知自觉,从而使人类逐步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2019年05期 v.43;No.240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1K]
    [下载次数:7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8 ]
  • 从黑格尔到布伦塔诺:一种为自我意识奠基的自我感觉理论的建构

    倪逸偲;

    自我意识的结构问题是近代哲学的一个基本主题。黑格尔在1830年版《精神哲学》中提出了一个全然不同于康德以来的先验哲学传统的非对象性自我意识模型,即作为自我意识的自我感觉。非对象性的自我意识究竟何以可能?黑格尔指出,一种非对象性自我意识必然要成为一种作为自我感觉的意向相关性意识,即一种能够刻画原初经验的自主结构。但是黑格尔的自我感觉理论仍然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困难,这一困难必须要通过引入布伦塔诺后期的内知觉理论的相关资源才能得到修正。这种修正后的自我感觉理论将成为一种基础性的被动发生模式,并有可能展现一种全新的基础性自我意识理论的结构。

    2019年05期 v.43;No.240 18-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2K]
    [下载次数:6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6 ]
  • 自身技术与精神境界——境界论视野下对西方哲学发展脉络的若干考察

    邓刚;

    福柯晚年提出的"自身技术"问题,若从中国哲学视角来看,可视作一种工夫论,但福柯这一学说的局限性在于,作为一种工夫论它是不完整的,因为其缺乏一种境界论的指导。境界论与工夫论二者是互相补充的,缺一不可,无境界的工夫论是盲的,无工夫的境界论是空的。从境界论出发,可获得考察西方哲学的一个全新视角。境界论问题是笛卡尔以来西方哲学的一个盲区。然而古希腊哲学仍具有境界论的维度,柏拉图、普罗提诺、伊壁鸠鲁等人的哲学思想,在境界论方面亦以某种掌握智慧、具有美德之人为归宿。随着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境界论问题渐渐淡出西方哲学的视野。笛卡尔等人开启的近代哲学,其理性主义本身实际上包含两大前提:一,人具有某种自然光明;二,此种自然光明是可以自我扩展的。这两个前提其实可以扩展到理想人格之问题,即境界论问题。由此视角出发,可看到斯宾诺莎、尼采与柏格森三位哲人其实分别从不同方向论及了境界论问题。

    2019年05期 v.43;No.240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4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6 ]
  • 论沃拉斯托斯的苏格拉底“德性主权”学说

    黄俊松;

    沃拉斯托斯认为,在德性与幸福的关系问题上,苏格拉底既不是主流学界所认为的"功利论者",也不是厄文所说的"工具论者",而是非工具主义形式的"幸福论者",即认为德性是幸福的构成要素和充要条件。但沃拉斯托斯同时反对德性与幸福完全等同的"同一性论点",并且提出了偏向于"充足性论点"的"德性主权"学说,这一学说一方面可以保证伦理上的英雄主义立场,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日常生活中的理性选择。通过阐明"幸福"(eudaimonia)、"同一"(tauton)等等希腊词的原初含义,以及通过分析柏拉图早期对话《克力同》《欧蒂德谟》等篇中的相关段落,沃拉斯托斯清晰构建了苏格拉底的道德学说,并且指出了苏格拉底在古代伦理思想史上的奠基性地位。

    2019年05期 v.43;No.240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6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文学

  • 传统诗学视野中的白居易感伤诗

    叶跃武;

    白居易诗集中有"感伤诗"一类,但他却带着贬抑的态度看待它。这种态度背后隐藏着诗学史视野以及一直被学界忽略的思想史视野。具体而言,感伤诗的核心内涵是日常生活中的感伤之情。白氏基于诗教观以及性情之辨观念,做出轻视感伤之情和感伤诗的价值判断。这也是感伤诗在其创作历程中由盛而衰的关键原因。白居易诗歌作为体现唐宋诗歌转型的典型之一,他对感伤诗的认识和态度,有助于理解"宋人的诗扬弃悲哀"的问题。这同时也是性情之辨此一哲学观念深刻影响文人生活以及文学的典型例子。

    2019年05期 v.43;No.240 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1K]
    [下载次数:9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2 ]
  • 中国文学中“现实主义”的三重维度——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布拉格汉学研究

    袁喆;傅其林;

    布拉格汉学派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研究中国文学,同时也将中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披上了马克思主义的外衣。他们认为现实主义描写并非是机械的记录真实,而是描绘出社会发展的现实倾向。布拉格汉学派将中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创作分为三重维度:第一重是客观现实中人与人的关系,即茅盾所述;第二重是作家本身与现实的关系,即郁达夫所述;第三重是所有主观和客观特点在社会和人物方面即将展开的发展趋势,即郭沫若所述。布拉格汉学派总结出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倾向,也正是预见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

    2019年05期 v.43;No.240 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6K]
    [下载次数:4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8 ]
  • “寻根文学”对传奇叙事的择取和拓新

    郭冰茹;郭子龙;

    传奇这一文体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可借鉴的古典小说叙事资源之一,其中的唐传奇通常被视为中国古代小说成熟的标志,它的叙述模式、文体风格、和审美趣味等对"寻根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内在影响。从拟用传奇文体的合理性和学理性、如何在实践中承续传奇叙事以及对这一文体实践的功过得失等层面上,"寻根文学"重新处理了文学与传统的关系,这种有选择、有目标的文学实践充满着文体自觉和逻辑思辨,成为当代文学汲取古典小说叙事资源的有益尝试。

    2019年05期 v.43;No.240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0K]
    [下载次数:6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7 ]

语言学

  • 入场理论视角下汉语程度副词的完句功能分析

    吴早生;王敏;

    现代汉语的完句成分与入场元素功能类似。汉语的一些典型程度副词能帮助光杆性质形容词谓语句完句,是一种重要的完句成分。这些程度副词同时帮助光杆性质形容词实现从"类"向"例"的转变,将形容词转化成特殊的形容词定式句,因此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独立的入场元素,对形容词的入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完句是方式,入场是过程,"完句"与"入场"的目的相同,都是让语言表达式转变成具有交际功能的句子。汉语光杆性质形容词有不同的入场方式,程度副词的使用就是其中的一种。

    2019年05期 v.43;No.240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2K]
    [下载次数:6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6 ]

历史学

  • 从伦理觉悟到德性启蒙——以五四时期“打孔家店”为中心的讨论

    张昭军;

    五四时期的"打孔家店"始自陈独秀等人的伦理觉悟,继之以梁漱溟等人的德性启蒙,一破一立,相辅相成,代表了国人人伦道德现代转化和升华的新起点。他们所针砭的是儒家文化的病态和恶疾,所提倡的是以现代性为内核的新道德。当下一些提倡"国学"者认为"打孔家店"打错了对象,或归之为偏激的情绪化产物,实则是对历史的无视和曲解,很难说对历史怀有"温情"和"敬意"。

    2019年05期 v.43;No.240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7K]
    [下载次数:5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9 ]

近代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

  • 电报技术、报纸媒介与晚清时期的民意表达——基于《申报》《新闻报》《时报》所载公电的分析

    王东;

    20世纪初,国内民众开始利用电报技术,直接向清政府拍发联名公电,表达他们对于内政外交的看法。预备立宪后,社会言论环境更为宽松,每有重要事情发生,清政府多会收到外界来电。随着民众来电增多,清政府采取一些限制措施,逐步切断民众直接拍电给政府的渠道。一些人转而致电报馆,借助报纸媒介传播自己的意见。上海的一些报纸还辟出专栏,用以登载社会各界来电。《申报》《新闻报》《时报》所载公电,发电者主要为各界民众,内容多样,诸如揭露社会不公、表达诉求、发布通告等。电报技术与报纸媒介的结合催生出晚清民意表达的新途径,为人们提供了高效率匿名传播平台,拓展了晚清社会言论空间。

    2019年05期 v.43;No.240 8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9K]
    [下载次数:9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1 ]
  • 思想交流与“革命”动员:五四时期《觉悟》“通信”栏的编读互动与公共空间

    朱文哲;

    《民国日报·觉悟》是五四时期新思想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园地,其通信栏构筑了编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互动交流的空间。通过对1920—1925年《觉悟》通信栏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新思想"觉悟"下的青年,却受困于思想蜕变与社会现实的差异,经由"通信"对自身婚姻、教育和学业等困境的展示,特别是参与由编者选择和构建的时政论题之讨论,将他们的个人经历与五四论题紧密相连。随着国民革命的兴起,《觉悟》通信栏在邵力子要"根本解决"和"联合就是势力"思想的指引下,完成由"觉悟青年"到引导青年"走向革命"的蜕变。《觉悟》通信栏呈现的青年读者思想的变化历程,特别是由日常生活问题讨论所推动的思想革新,也是理解五四思想传播及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面相。

    2019年05期 v.43;No.240 91-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2K]
    [下载次数:7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2 ]

法学

  • 裁量基准个别情况考量的司法审查

    周佑勇;

    理论与实务中关于裁量基准的法源地位与个别情况考量义务之间的争议与分歧,综合反映了规范主义的规则取向与概念化风格。只有从规范主义向系统功能主义的视角转换,才能从根本上消解裁量基准与个别情况考量之间存在的悖论,使裁量基准获得规范正当性,个别情况考量也由此在双重偶联性结构中得以自我确证。考察裁量基准个别情况的构成,基于个别情况对裁量基准事实要件的否定,形成了错误适用裁量基准与适用错误的裁量基准两种认定标准;对效果要件的否定,形成了法定情节与酌定情节考量的两种认定标准。每种标准因适用方法与技术的不同,司法审查的强度也不同,但决定裁量基准个别情况考量司法审查强度的,依然是二者彼此否定的各种理由之间综合权衡的结果。

    2019年05期 v.43;No.240 102-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3K]
    [下载次数:1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5 ]
  • 对环境刑法的象征性标签的质疑——与刘艳红教授等商榷

    齐文远;吴霞;

    近年来环境刑事立法被视为象征性立法的典范。尽管有学者对我国象征性立法的批判进行了反批判,但他们并未站在同一个层面来审视象征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甚至变相转移了批判者的真实目的。产生象征性错觉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通过现代刑法应对风险时所普遍持有的纯粹法律工具主义的态度。无论从司法实践的效果还是立法层面的推测来看,环境刑法都不符合象征性的标签。"象征性立法"标签的错位套用,不但会造成环境刑法公共认同的缺失、限制环境犯罪的治理,而且会加深古典刑法与现代刑法之间的矛盾。我们需要正视环境法益保护范围扩大的现实需求,秉持生态中心的法益观。

    2019年05期 v.43;No.240 112-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8K]
    [下载次数:9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6 ]
  • 乡村振兴背景下宅基地资格权研究

    陈广华;罗亚文;

    《乡村振兴战略意见》提出宅基地资格权,宅基地资格权的增设弥补了宅基地"两权分离"的制度缺陷。宅基地资格权属于成员权范畴,权利主体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而非农户,宅基地资格权人享有可期待利益。法律法规应当规范宅基地资格权的取得与退出,该权利随身份的产生而取得,随身份的丧失而灭失。宅基地资格权的典型权能包括宅基地分配请求权、政府征收补偿权、退出权以及退出补偿权。"保障宅基地资格权"是为了"放活宅基地使用权",因此在明晰宅基地资格权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针对实践中宅基地上房屋买卖、租赁、赠予、抵押、继承等不同情形,法律法规应当重新规范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相关内容。

    2019年05期 v.43;No.240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1K]
    [下载次数:20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4 ] |[阅读次数:21 ]
  • “套路贷”行为模式及其司法认定

    孟祥金;

    "套路贷"披着合法民间借贷的外衣,而行违法犯罪之实。"套路贷"并非法律上的具体罪名,而是一系列新型侵财犯罪行为的总称,涉及诈骗、敲诈勒索、抢劫、非法拘禁、虚假诉讼、故意伤害、寻衅滋事等多项罪名。"套路贷"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民事、行政法律在规制"套路贷"违法犯罪行为时具有天然的不足,用刑法来刺破"民事面纱",是规制"套路贷"违法犯罪行为的必由之路和有效途径。用刑法规制"套路贷"需要在坚持报应优先、兼顾预防的原则基础上,全面收集刑事证据,准确认定罪名,综合评价其他情状等。

    2019年05期 v.43;No.240 129-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2K]
    [下载次数:25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0 ] |[阅读次数:17 ]
  • 规范性文件司法审查标准的重构

    赵雪雁;

    由于理念和方法的不足,实践中规范性文件司法审查标准过于随意和分散、缺少主线和核心,一定程度上导致裁判尺度不一甚至结果相悖,未能很好地实现附带审查制度设计的初衷。有必要在创新性与可操作性并重的前提下,为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重构一套复合性审查标准体系。在实质合法理念下宜采用合法(律)性为主、合理性为辅的审查原则,分步骤进行,明确对原则之下不同的审查角度进行分层次审查,并区分审查原则和角度确定不同的审查标准。

    2019年05期 v.43;No.240 136-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4K]
    [下载次数:1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8 ]

经济与管理

  • 新中国70年经济增长轨迹及新时代转型路径

    任保平;张倩;

    从增长数量和质量两个角度构建指标体系,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寻求新中国70年来的经济增长轨迹。总结其规律可以发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经济增长的数量呈线性增长,改革开放后实现了指数型增长,新时代以来进入稳中求进的中高速经济增长阶段;经济增长质量方面转向了以经济结构升级为核心的质量追赶,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居民生活水平、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水平及全要素生产率等都呈现出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变。新中国70年的经验表明,我国经济增长需要转型发展的带动、产业结构优化的助推、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牵引及科技教育新动力的带动,实现增长理念、增长目标、增长动力、增长政策、增长战略等多方面转型。

    2019年05期 v.43;No.240 149-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0K]
    [下载次数:8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