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场理论视角下汉语程度副词的完句功能分析Sentence Completing Function of Chinese Adverbs of Degre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ounding Theory
吴早生;王敏;
摘要(Abstract):
现代汉语的完句成分与入场元素功能类似。汉语的一些典型程度副词能帮助光杆性质形容词谓语句完句,是一种重要的完句成分。这些程度副词同时帮助光杆性质形容词实现从"类"向"例"的转变,将形容词转化成特殊的形容词定式句,因此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独立的入场元素,对形容词的入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完句是方式,入场是过程,"完句"与"入场"的目的相同,都是让语言表达式转变成具有交际功能的句子。汉语光杆性质形容词有不同的入场方式,程度副词的使用就是其中的一种。
关键词(KeyWords): 程度副词;形容词;完句成分;认知入场;入场元素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汉语语气助词与相关范畴/结构的同现机制及补偿机制研究”(17BYY025)
作者(Author): 吴早生;王敏;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参见胡明扬、劲松《流水句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4期;黄南松《试论短语自主成句所应具备的若干语法范畴》,《中国语文》1994年第6期;贺阳《汉语完句成分试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金廷恩《汉语完句成分说略》,《汉语学习》1999年第6期。
- (2)龙果夫:《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第149~190页。
- (3)郭伏良:《副词与完句的关系》,《逻辑与语言学习》1993年第6期。
- (4)参见孔令达《影响汉语句子自足的语言形式》,《中国语文》1994年第6期;李泉《试论现代汉语完句范畴》,《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1期。
- (5)张伯江:《现代汉语形容词做谓语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第1期。
- (6)沈家煊:《“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1995年第5期。
- (7)伍雅清、祝娟:《形容词作谓语的不完句效应研究》,《现代外语》2013年第1期。
- (8)熊仲儒:《量度范畴与汉语形容词》,《世界汉语教学》2013年第3期。
- (9)庞加光:《概念语义学视角下的形容词谓语自足性》,《现代外语》2015年第3期。
- (10)参见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42年;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马真《程度副词在表示程度比较的句式中的分布情况考察》,《世界汉语教学》1988年第2期;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
- (11)程度副词可以修饰的形容词主要是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一般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表示心理活动、能愿、相似、占有等类动词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一些抽象名词、指人/指物名词及专有名词也能被程度副词修饰。因为篇幅所限,本文只重点考察程度副词在光杆性质形容词谓语句中的完句作用。
- (12)当“NP主语”是无定时,即使A(性质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基本式“NP(主语)+A(性质形容词)”也很难完句,比如“一个小孩很可爱”。而当“NP主语”有定时,就能凸显程度副词的完句作用,比如“那个小孩很可爱”。本文是在“NP主语”有定的前提下讨论程度副词在性质形容词谓语句中的完句功能,关于“NP主语”的有界化对基本式“NP(主语)+A(性质形容词)”完句的影响,留待以后专文讨论。
- (13)吕叔湘等:《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462页。
- (14)马真:《普通话里的程度副词“很、挺、怪、老”》,《汉语学习》1991年第2期。
- (15)邢福义:《“最”义级层的多个体涵量》,《中国语文》2000年第1期。
- (16)郭锐:《汉语谓词性成分的时间参照及其句法后果》,《世界汉语教学》2015年第4期。
- (17)Langacker R.W.,Cognitive Grammar:A Basic Introduc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p.272-273.
- (18)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语言研究》1956年第1期。
- (19)黄国营、石毓智:《汉语形容词的有标记和无标记现象》,《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
- (20)张国宪:《形容词的记量》,《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4期;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典型特征》,《中国语文》2000年第5期。
- (21)这里的“了”实际上是“了1+2”,既是动态助词,也是语气词。
- (22)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典型特征》,《中国语文》2000年第5期;张国宪:《性质、状态和变化》,《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3期。
- (23)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典型特征》,《中国语文》2000年第5期。